第三十章《魚》

時,對底層老百姓頗有同情心,故能寫出深刻同情農民的《憫農》詩兩首,然而在屁股決定腦袋的社會法則里,人一旦攀登高位容易背離初心,當李紳廁身朝廷高位張權後,生活逐漸豪奢起來,花天酒地並耗費巨大,讓同時代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朋友們對他嗤之以鼻,「李紳「式的現象在歷史上輪番上演,並不足為奇,但是范文正公是個難得的典範,終生秉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克勤克儉。歷史也有詭異的一面,李紳失勢後的結局並不是很好,前半生在官途上壓抑的不得志,得志手握大權後,性情大轉變,慢慢褪變為濫發淫威的無情無義之人,死後被定性為」酷吏「,遭到了清算,被褫奪爵位並禍及子孫,而如范仲淹一直是後世為人臣的典範,並且遺有家風惠及子孫八百餘年。

    與《江上漁者》有類似境界的,還有宋代詩人張俞創作的五言絕句《蠶婦》,詩中主人翁從「漁者「轉變成」蠶婦」,張俞的這首詩,不僅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還充分揭露了「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勞而不得」的社會現象。十多歲的時候,老家農村有那麼一年,原本農田種植棉花好好的,不知從哪裡聽來的消息,全村一窩蜂的興起了養蠶,原本摘棉花的農活,遂變成了摘蠶葉,把蠶養大吐絲結繭後,再收集起來送至遙遠的集市賣。依稀記得是一天的大清早,在爺爺的催促下,將裝滿袋的蠶繭掛在單車尾座上,跟著同村的人一起送去賣,收蠶繭的商家比較遠,大清早送過去,幾個月的勞動付出價值不到一千元,而且大中午回來時全身汗流浹背的,因能對《蠶婦》的前兩句「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有所理解。「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這個現象在社會上普遍存在,正如范仲淹所見到的一樣,在大風大浪的江面上捕魚的人,都是捕魚賣給富裕人家的,自己辛辛苦苦冒著生命危險捕回來的鱸魚,卻無法享受它的美味,正如《蠶婦》裡的養蠶人辛苦養蠶織成的綾羅綢緞,卻不見穿在自己身上。小時候,在鄉下釣魚釣蝦,為了補貼家用忍痛割愛,又大又好的魚蝦拿去鎮上賣掉換取微博的收入,自己只能留用一些小魚細蝦。前些年,曾有一些新聞報道為農民工發聲,報道稱農民工在城裡日復一日的辛勤勞動,為城市的建設發展付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卻得不到「溫柔友善」的對待,在城裡容易遭受歧視性對待,呼籲社會給予農民工應有的尊重,尊重他們的勞動,然而社會運行原理和人性本質具有永恆性,農民工註定要和范仲淹眼裡的漁者、張俞筆下的蠶婦一樣,勞動有份,成果無份。

    西周初年時,古來稀的姜太公在水邊釣魚,最終吸引了周文王的眼球,後來幫助周武王姬發滅了商紂王,姜太公看似釣魚,實質是在釣周文王,依此典故衍生出諺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現在用來比喻心甘情願的上當。在中學階段,學過亞聖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還聽過莊子的名言「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道魚之樂」,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和道家思想代表的莊子,皆用「魚」代表自己的思想,可見在遙遠的周朝及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的文化人便在魚身上寄託了非凡的寓意。《莊子》多處對「魚」有記載,記載孔子與顏回的對話中有句「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這個典故被宋代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創始人黃庭堅引用至他的雜詩裡面,頗有意境且讀起來朗朗上口,頗為值得品味一番。

    《雜詩七首其一》


    (宋)黃庭堅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這首雜詩的大意是,天地就像一間身在其中的屋子,世間萬事好似我們烏黑的亮發被消磨的稀疏發白的過程,天底下真正得到福祿的人是幸運的少數,更多的人們是不知道自己終日裡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罷了,由此可知,作者是在感嘆世上難有人真正得到福祿,往往都是追求虛幻中的自己罷了。黃庭堅作此詩時,定是在貶謫後,這首詩充滿了道家思想,近代文學家林語堂評價中國古代士大夫時有過精闢的論點,大意是官運亨通時儒家思想,貶謫下野時道家思想,而他這首充滿道家思想哲理,必定不是在順境時所為。儘管這首詩的傳承度不廣,但是很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會喜歡後兩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甚至把自己的筆名或者網絡平台的賬號名稱化用這兩句詩,取之得鹿夢魚。

    黃庭堅,北宋時期的江西九江人,自幼聰穎善學,二十多歲得中進士,年紀輕輕便拿到了官員執照,算是小小的年少得志,後世對他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文學成就,更多的是他高超的書法墨寶。他的詩詞流傳度雖不高,但卻是北宋時期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開宗立派都不在話下的他,對宋詩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只不過宋詩在文學地位上不怎麼起眼,讓人們忽略了他的宋詩地位,我們常常將唐詩與宋詞並稱,很少提及宋詩,那是因為宋詩的成就難望唐詩項背,而宋詞的輝煌發展又蓋過了宋詩,因此我們所能鑑賞的宋詩不多,因而對黃庭堅的詩了解不深。不過黃庭堅到有幾首詩值得一提,上面這首雜詩外,另有他寫的「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和「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等詩亦值得讀者賞析一番。

    用「魚」表達道家哲學思想的,還有黃庭堅的鄉賢陶淵明,陶淵明隱居在桃花源後,著有一組《歸園田居》的古體詩,通過其裡面的名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戀故淵」可知,陶淵明在表示他羨慕深水裡的魚可游來游去,黃庭堅在貶謫時被動接受「夢為



第三十章《魚》  
相關:    修羅武神  不滅武尊  魔門敗類  神話版三國  
搜"詩相"
360搜"詩相"
語言選擇